E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开幕式暨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17-07-28   点击数: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及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传播学院及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于27号上午9时在烟台举行。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央及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中央省重点新闻媒体、省区市新闻办、高校及研究机构共360余人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王浩作大会致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下午2时30分,由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专题论坛成功举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芃发表致辞。吕芃谈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其次,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三,要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和载体。

本次论坛共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德胜和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明洋主持,共有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魏长民,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孟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等16位学界、业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发言。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魏长民作为第一个发言嘉宾,结合山东省省情,从“1133”战略目标出发,重点谈到如何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他认为,要强化1个品牌,实施1个规划,建好用好3个平台,做好3篇文章,提升山东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增强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是文化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文明交流 文明互鉴 文明共存——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他认为,在 “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根本。而民心相通中,文化相通是关键。他也指出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沟通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沟通的策略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重点从理论研究层面阐述中国的对外传播。他将中国国际传播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国际传播是战争/控制导向下的革命输出;50年代——2016年,中国国际传播是对话/交流视野下的说明中国;2017年——以后,中国国际传播是平衡/责任视野下的国际担当。

在论坛的发言人中,还有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邱凌副教授、王华副教授、于晓风副教授、吴迪助理研究员分别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图景呈现与缺失、国家会客厅作为批评工具的国家形象和纪录片效果、生态文明时代的影视全球传播题材创新、以CGTN移动客户端为案例分析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创新策略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此外,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秘书长牛廷涛、“北京时间”新闻总监戴元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唐磊、《现代传播》杂志社编辑刘俊、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郑立新、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薛宝琴、青岛市委外宣办外宣处副处长矫艳等人也分别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台长夏吉宣分别对上下半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们高度评价了学界、业界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关注和支持,认为发言体现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他们希望学界、业界能够加强互动,找到更加适合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英璜为论坛做了总点评。他重点谈及自己听会的感受。他说,分论坛的发言嘉宾对于“什么是文化”,“怎么对外传播文化”,“怎么评估文化传播的效果”三个问题都做了较好的探索,但对于“什么是中华优秀文化”、“将中国文化中的什么内容传播出去”、“传播效果如何评估才是最有效的”等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