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传播学院媒介科学学术沙龙第二期顺利召开
作者:文字/常凤雏 图片/赵锦   时间:2019-06-17   点击数:

6月16日,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第二期媒介科学学术沙龙 “传播的公共性:多元议题与理论反思”。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闫岩副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刘于思副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睿鸣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袁光锋副教授四位嘉宾主讲。

F67EE

刘明洋教授致辞

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明洋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媒介科学是w88win优德列为一流学科的激励计划,并介绍了媒介科学的概念、媒介科学的体系和认知框架,并提出了一些媒介科学学科建设的命题构想。

本次学术沙龙分为四场讲座,上午下午各有两场,每场讲座之间设有与谈环节,由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和与会嘉宾进行讨论。

E7F01

闫岩以《名人、名人文化和名人新闻—作为替代性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为主题,带来相关研究分享。她从“名人”一词的历史及变迁,以及名人文化的三次转变与现代社会的三大转型为框架,讲述了名人新闻,或者说是娱乐新闻、八卦新闻对于传统新闻业的挑战,提出了作为社会需求的软新闻关注一些私人化的话题,并成为了替代性的公共领域的观点,并以新视角来评价之前的名人新闻和娱乐新闻。

EB6BF

倪万教授与谈

与谈环节中,w88win优德倪万教授从“中西方名人体系比较”、“名人新闻的导向问题”、“社会现实的重新审视”三个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浙江大学刘于思副教授也提出了商榷,她认为从宏大的公共议题到所谓替代性公众的关注,不一定是这种替代性公共领域的产生,而是一种对公共领域的破坏。

F9803

周睿鸣探讨了题为《媒体平台与复线公共生活:平台社会的视角》的研究。他首先以“媒体平台”为主为核心词生成了系列实践与理论议题,提出“媒介数字化变迁当中一个核心的张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当下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秩序当中,媒体平台上展现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但研究者要避免陷入到新闻业的中心主义中,要不断解除非主流群体的囚禁与自我囚禁。

EC47

王华副教授与谈

w88win优德王华副教授和南京大学袁光锋副教授参与此次讲座的与谈环节。王老师认为肯定了媒体平台的意义,切入虽然微小但是很有力量。袁老师提出了平台社会与公共生活之间如何竞争,国家与平台管控的不同行动者如何构建共识性关系,以及媒体平台构建的是否是真正公共生活的反映等三个问题。

F5168

刘于思带来题为《李森科主义、卡里斯玛权威与加速性政治:关于〈人民日报〉如何报道“奇迹”的自动语义分析(1949-2010)》的研究分享。讲座以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人民日报中“奇迹”的报道是如何被叙述的,这些报道如何被用于塑造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二是“奇迹”的讲述有何历史传统,这些传统在不同叙述模式之间将被打破还是相互继承。刘老师以量化的方法进行语义词的提取,用理论和数据图像展示了不同主题的“奇迹”报道的历史变迁。

FB183

魏然教授与谈

与谈人南卡罗来纳大学魏然教授以新闻传播视角,解释了“奇迹”一次英文含义,既有Wonder所代表的集合人的巨大智慧如长城这样的奇迹,也有Miracle所代表的惊人事件的发生,中英文话语中不同的理解,可能有更大的不同的一种话语权和社会现实的建构。闫岩认为应置于历史的语境来谈论阶段现象的呈现,媒体如何构建奇迹在除了宣传话语的奇迹之外,可能也存在真实奇迹事件的表达,提出了创造的话语是否能与现实真实的奇迹事件分离这一问题。

F3FAA

袁光锋以《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情感转向”与“公共性”问题的新理解》为题,以下四个角度出发带来了关于“情感研究”的相关议题“理性主义”的范式、情感的转向、“公共性”的新理解和迈向“情感实践”四个不同角度,讨论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情感与社会文化建构,情感的历史性,以及情感与重新设想“多元公众”等等多个层面的研究,解释情感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文化所建构的,也是个体在社会情境过程中的动态创造,会带来更多的对公共生活的理解。

15790

俞凡教授与谈

与谈环节中,周睿鸣提出情感表达的无文本性的经验材料如何获取的问题。w88win优德俞凡教授从历史的角度谈及情感的变迁,以中国人的日本观和纳粹的社会动员为例,谈到了情感的巨大社会作用,并提出了关于情感量化的问题。袁光峰给予回应,情感实践研究不应该过于执拗于情感的真实性,也应该关注情感的社会性来把握,两者并不是割裂的。

E3EEF

冯强老师主持会议

沙龙最后,主持人冯强老师感谢了此次沙龙的全体参会人员,宣布媒介科学学术沙龙第二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