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聚焦学科发展前沿 推进新文科建设——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会”在威海校区举办
作者:文:于晓风 崔志源 图:崔志源   时间:2019-08-28   点击数:

8月26日至27日,由新闻传播学院与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培训会”在威海校区举办。数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领域权威学者齐聚一堂,为两个学院的教师们奉献了为期两天的精彩报告。本次培训邀请到的授课嘉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原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昆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两院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参加了培训。

开班仪式上,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德胜和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先后致辞。王德胜书记基于全媒体融合的时代环境背景,寄语两院教师通过本次培训深入思考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理应承担的职责,提升课程设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匹配值。张红军院长表示新闻传播学院在共建共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26日上午张志安院长以“平台兴起与数字新闻业研究”为题,从网络社会与新新闻生态系统、平台媒体的兴起/影响及其全球治理、数字新闻业研究的问题和范式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并阐述了“新新闻生态系统”(new news ecosystem)这一概念,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式微,影响力逐渐边缘,新闻业态和研究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作为文本的新闻形态泛化,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中国的新闻研究特别需要吸纳政治传播的视角。

 

隋岩院长讲座的主题是“互联网群体传播引发的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认为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新型的“物理空间”,使传统群体传播呈现两面性极化,通过资源配置再生产了社会结构,并集中表现为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博弈、大众媒体借助群体传播营销的普遍性、组织传播对群体传播的巧妙利用、群体传播交织人际传播对谣言产生的影响,以及群体传播的优势凸显,指出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资源配置的新路径,要用科研新思维迎接生产方式的改变。

张昆教授阐发了“关于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围绕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环境、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四个问题,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制度、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系统领域的障碍,提出精准定位、目标导向、资源配置和能力提升四大举措。

姜飞院长以“从何而来 去向何方——中国国际传播的阐释与反思”为题,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中国国际传播初级阶段的导向,并具体分析了作为国际传播需求来源的全球信息传播技术升级、全球传播生态变迁、传媒产业链条重组、全球知识生产演进、传播结构转型和网络军事化等问题,指出重大传播技术革新势必带来传媒管理政策和机构的重大调整,今天的文化对外交流已关乎国家命运。

 

本次培训是新闻传播学院与文化传播学院学科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举措,既是对我校“强院兴校、一体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特色办学、注重导向的系统组织规划。针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和“新文科建设”的总体布局,两院将以培训作为长效机制,努力推进纵深领域的立体交叉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