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新闻传播学院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调研小组在长途车程后抵达山东省沂蒙市沂水县,并于15日至17日开展相关实践调研。
15日,调研小组前往了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在沂蒙山根据地和烈士陵园进行参观与学习。
沂蒙山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区,它是抗战时期沂蒙山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期”。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重新感受了那段风雨飘摇岁月中先贤的壮举。当时的指挥员曾经用过的布包,曾经的“统战部”内的陈设,还有曾经在四史学习时出现过的邓恩铭等前辈,在沂蒙精神的事迹中都鲜活了起来。
在根据地陈列馆初步学习感受了沂蒙精神后,队员们前往了烈士陵园瞻仰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烈士们。步入陵园,映入眼帘的碑上篆刻着“永垂不朽”四字。在为全体烈士默哀三分钟后,大家注意到一排排烈士墓中,许多沉眠于此的烈士甚至都未曾留下姓名。如此“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舍身为国,大义捐躯之举让每位队员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钦佩与感激之情,也让大家对“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6日,新闻传播学院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调研小组来到了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其中关于“沂蒙红嫂”们的事迹吸引了大家驻足。精心救治伤员的祖秀莲奶奶、全力支前的张兰奶奶,为《大众日报》做出巨大贡献的陈忠芳奶奶等,她们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而那些“沂蒙红嫂”无疑是对这份特质最生动的写照。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调研小组特意参观了《大众日报》创刊地。《大众日报》作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是沂蒙精神传播的有力平台与载体;它本身也是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下的产物,更是党的精神品质彰显的有力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爱党敬业”等党的宗旨原则常常在《大众日报》中展现。此外,大家还参观了纺线坊、粉皮坊等沂水人民支前阵地。
在沂蒙根据地广场上,大家参观了60式57毫米高射炮、战斗机等军事设备,还遇见了正在接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小学生们。小朋友们体验了陈毅元帅曾提到的“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中的独轮车。这些装备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装备并没有那么先进的情况下,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沂蒙人民始终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只要是认准了一心向党为国,沂蒙人民那种倔强劲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17日,调研组来到沂水县北上位村采访了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王德祥老先生。已97岁高龄的王爷爷回忆起曾经参与过的战役时,仍觉历历在目。队员们聚精会神聆听,在听到“因为战争,当年那些战士在战场上度过了新年”时,愈发感受到前辈们当年的艰辛。
沂蒙精神作为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岁月里,而是扎根齐鲁大地。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调研小组不仅在此次的沂蒙精神调研学习中收获了许多感动,也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认知。相信在此次调研过后,我们必将承前人遗志,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朱嘉琪 图/陈康丽 赵文博)